《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一书出自法国汉学家、敦煌学家马伯乐(1883-1945)与法国汉学家、社会学家白乐日(1905-1963)。这本书写于20世纪中期,主要致力于介绍和阐述古代中国社会、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制度形成、演变和影响。这本书是海外汉学、中国历史研究的里程碑作品,书作者充分发挥了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思想长期专注研究的长处,非常深入地梳理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注重考据,带着问题意识去评述中国制度和历史的变迁。
这本书在谈到商代制度时,深入考察了当时的宗教制度。中国古代在外传宗教,以及本土化的道教发展成熟以前,也存在相当完整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而二者往往具有交融性。这使得商代中国,从王室、贵族到平民,祖先祭祀与神祗祭祀往往结合在一起。而在西周以后,宗教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相当突出的演变,这也使得古代中国呈现出与同时期的印度等国家所不同的世俗化色彩。
书作者指出,在周代,晋国、齐国、楚国、秦国等国力较强的诸侯国对周朝制度的传统组织形式进行了变革,或者说适应性变化,比如晋朝的领土基本盘是今天的山西,山谷纵横,彼此交流困难,属臣们的独立性很强,所以国君对于属臣的控制或者说对于国家资源和能力的调动,主要通过征战来实现。这使得晋国的制度中,主要发展出与战争相关的职位,没有多少经世致用的职位。而在秦国,不存在势力过大的属臣,国君下属的属臣大多只拥有较为小块的土地,国君力量更为集中,这也是后来秦国更容易启动变革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在楚国,虽然地域广阔,但是当时的人口稀少,所以统治难度很大,较难以调集相应的资源。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因地制宜不断致力于改革,但也有制度趋同的一点,那就是书作者所指出的士人阶层的扩张。客观上,国君以及大领主都需要这些经过良好教育,渴望获得要职机会的小人物作为辅助。他们也因此成为各国治理不可或缺的助手,还对宗教、政治、哲学、礼法等各领域问题都进行了严肃思考——在宗教上,他们倾向用祭司的精神状态取代外在的礼法;在政治上,他们思考了理想的君主制。
《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这本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过去的诸侯国结构被不断打破,领土边界迎来了剧烈洗牌,这使得以过去领土结构为基础的礼法秩序受到了致命一击。“领地是一切本地生活的中心,也是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在春秋后期、战国时期,诸侯国越来越少,主要以大国形式体现,这使得国都的祭祀活动,对于普通人而言,很难参与,不能像以前那样,身临其境。这意味着“祭祀的场所随着领地本身的消失而不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祭祀活动本身变成了王室专属活动,还逐渐形式化,国君们往往将祭祀作为华丽而排场的宴会,服务于王权的政治目的。这些均使得上古宗教的存在和传续,变得异常困难。
当祭祀在春秋、战国时期变成仪式化活动,士人思辨活动的广度、深度又分别予以扩展。书作者认为,士人的思考努力促成了各种学派、门派主要呈现为两大类型,一派倾向于世俗的道德主义,一派倾向于神秘主义,前者偏好宗教中的集体形式,后者则希望保留个体形式的宗教,前者孕育出儒家,后一派孕育了道家。
所评图书:
书名:《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作者:(法)马伯乐、白乐日
译者:孙越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