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文化学者蔡新华所著的《诗话中国历史》,以诗记史。全书收入中国历史大事诗记50篇、中华历史人物诗传100篇,以及中国的世界遗产50篇,皆为七言律诗,全书比较好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当然不吝于称颂英雄、人杰,但又相当程度上加入了作者的人文反思、价值思考。
如书作者写下的《孙子》一诗:“君子之战礼为先,春秋以降另开篇。兵者滥杀谋诡道,战争嗜血靠无间。欲擒故纵施障眼,明修暗度弄虚玄。《兵法》成书称‘兵圣’,天下从此难安眠”。
这首诗意思相当很简单,但意义很深刻,作者概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打破之前那种堂堂之阵、君子之战,也就是讲究道德、伦理,给人留有余地的做法(包括开战前摆好阵势,当敌人失去战斗力后,不将其置于死地,不过度追逐败兵,不俘虏老年敌兵,尊重其人格尊严等),而是大量引入诡诈、计谋,以最大化杀伤对方。这种变化是军事思想迭代进化的结果,但带来了更大伤亡,常常还意味着对于平民生命财产的摧毁性破坏,因而只能归结为“天下从此难安眠”。
反思战争,检视热衷于炫耀和行使武力的征伐欲望,这从思想层次上无论如何要高于简单意义上的“尚武”。中国古代之所以最终形成“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的价值传统,具有相当程度上的辩证意味,就在于上述反思伦理最终整合进入了治国思想。
又如,书中收入的《屈原》:“三闾大夫泪涛涛,汨罗江畔风萧萧。国破家亡吟《哀郢》,志洁行高赋《离骚》。举世烂醉我独醒,满目疮痍心益焦。人皆贪生谁愿死?无奈遍地是魔妖!”这首诗凝练地叙述了三闾大夫屈原基于强烈的悲愤,带着对楚国的深切热爱,以及挽救时局的巨大无力感投江的背景以及个人心路。
一首《刘备》写尽了汉昭烈帝刘备的志向和奋斗:“乱世英雄起四方,汉室危殆谁扶匡?三顾茅庐拜诸葛,三分天下开蜀疆。基业方兴身先逝,壮志未酬人已殇。白帝托孤难瞑目,可怜阿斗不成钢!”
当然,这首诗中对于后主刘禅的批评,也有商榷的必要。因为从诸葛亮病逝到蜀汉(季汉)灭亡,有29年时间,虽然刘禅被指昏庸无能,但其实还是能比较好地维持权力平衡,其在位期间,并未出现汉代其他多任皇帝在位期间被权臣、阉宦集团、外戚架空的局面。之所以最终蜀汉(季汉)被灭,与领土狭小、人口稀少,无力与集中了更多人力和资源的曹魏持续对抗有关。甚至而言,被描述为“不成钢”的刘禅,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支持蒋琬、姜维等人不断发动北伐,就是因为蜀汉(季汉)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拒绝承认东汉法统被曹魏取代的基础上,所以不能偏安一隅而选择消极反抗。
相较来说,书作者评说隋炀帝就更为公允客观:“秦皇汉武多非议,后继又有隋炀帝。穷奢极欲刮民脂,好大喜功耗国力。劳民伤财修运河,兴师动众征高丽。千秋功罪怎评说?河运至今畅经济。”隋炀帝杨广急切地希望打破门阀大族对于皇权的威胁,过度过快地同时上马了多个功在千秋但在当时大量消耗民力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凿运河、重建洛阳城等,过于迫切地希望打败高丽以永绝边患则犯了兵家大忌,更是造成统治的腹心地带力量空虚。最终不堪被过度役使的民众揭竿而起,而门阀大族则以实际行动加入甚至主导了推翻隋朝统治的行动。
书作者吟诵、夸赞中国的世界遗产诗作,也以语言平实、清新而富有韵味而著称,兼具知识性、审美意义。如《福建武夷山》一首:“武夷奇秀甲东南,清水芙蓉自天然。两岸奇峰列仙岫,一溪碧水绕丹山。九曲棹歌纪朱子,千寻绝壁遗悬棺。理学圣地人皆仰,更有天游不可攀。”武夷山被称为“华东屋脊”,奇秀,风景华丽,毫无雕琢打磨的痕迹。当地呈现的溪光山色,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就在武夷山生活了近五十年,还曾写下了与他平素风格迥异的民歌范儿的《九曲棹歌》,传唱至今。
所评图书:
书名:《诗话中国历史》
作者:蔡新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