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哲学副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伦理与教育中心高级研究员珍妮弗·M.莫顿所著的《向上流动:求学与原生家庭的羁绊》一书,主要讲述了美国贫困非裔或拉丁裔家庭,以及新移民家庭的孩子如何突破原生家庭的影响,艰难地实现阶层流动。而这里所指的阶层流动,仅仅是从类似于贫民窟这样的生长环境,升入到能稳定工作和居住在城市的中产阶级。
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也有参照意义。高考恢复以来,40多年时间里,每年都有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中小城市、县城、乡村的孩子,前赴后继式地奔赴大多数分布在大城市的大学,希望因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曾几何时,很多人乐观地相信,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而小镇做题家往往是从极低年龄开始,就忍受着成长环境中许多同龄人无法忍受的清苦、寂寞与挣扎,付出他们、她们居住在大城市的其他一些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辛劳,终于获得了通往大学的门票。
但这仅仅是开始。
《向上流动:求学与原生家庭的羁绊》这本书的作者珍妮弗·M.莫顿自己就是秘鲁移民,考上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在亲戚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现在成为美国的院校教员。书作者自己认为,自己非常罕见地跨越了自己的原生阶层。
在美国,非裔、拉丁裔以及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还有包括白人穷困家庭的孩子,考入大学的概率比起白人中产以上家庭的同龄人要低得多,尽管他们、她们可以获得相较更低的录取分数。但进入大学只是个开始,甚至是个更大挑战的开始。书作者指出,很多移民、少数族裔、贫困的孩子要通过兼职来完成学业,这不仅会消耗学习上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往往会使得寒门学子因此与同学的社交环境拉开距离。
等到毕业,寒门学子并不会自动等来好工作。他们、她们那些出生较好的同学,父母往往已经帮助铺设了政界、大公司、华尔街甚至自主创新创业的道路。但寒门学子自己对于美国经济、社会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很难找到工作,更可能失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险,如果结婚生子,很难负担儿童保育以及自己、配偶职业上的保障。
更加糟糕的是,因为收入很低,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寒门学子哪怕获得了名校学历,毕业后居住环境甚至会回归到自己原生家庭相似的街区、住宅,甚至还有倒退。他们、她们将反复思索,自己努力的意义是什么,自己毕生究竟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而为了这些所付出的,是不是太多了?
珍妮弗·M.莫顿在书中揭示了寒门学子不免触碰到的一个残酷代价,那就是他们、她们要完成学业,要找到工作并留在大城市发展,必须学会做狠心的人,割舍掉自己原有的原生家庭,这是一种残酷无比的伦理成本。
导师也好,工作后的老板也好,肯定有人会有人情味,但一定不存在那种持续迁就学生或员工,牺牲自己的考核业绩或生意利润目标而鼓励对方去顾全家庭情感价值的导师和老板。一个贫困家庭,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供养一个能够完成大学学业的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大学学费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或通过贷款),往往需要过度消耗、透支家庭成员的健康以及家庭财政能力,这意味着,如果寒门学子工作后,从情感伦理、家庭伦理的角度,应当尽到照料家人、赡养家人的责任,还要增加陪伴以提供情绪价值,但这在工作伦理上,是不可能兼顾的。还有,寒门学子在一路发展中,他、她生于斯长于斯的社区,还有大量的同龄伙伴,为之提供各种帮助,但最终,寒门学子将抛弃这些社区、社交联结。这意味着,每一晚,每一天,那些竭尽全力实现了向上流动的寒门毕业生,会在极大的情感揪扯中消耗自己的心力,在自我厌恶中完成自我麻醉,否则就难以进一步前行。、
珍妮弗·M.莫顿在《向上流动:求学与原生家庭的羁绊》这本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导师教给学生的,往往是以自身教育为优先目标,这其实就是在不断提供心理暗示,也就是自己的发展要凌驾于哪怕是家庭成员的健康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所以,教育者迷惑为什么学生看来是利己主义者,是一种纯属矫情的疑问。
书中以具体事例说明指出,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要兼顾学术成就、个人发展、家庭义务是高度困难的。一些多子女家庭中的长兄、长姐,会被赋予无时限地带动帮扶弟弟妹妹的责任——在中国互联网场域,这样的角色被讥讽为“扶弟魔”,其个人在婚恋市场上的谈判地位、博弈优势会因此大为弱化。
寒门学子在形式上完成向上流动,要留在自己想要的奋斗层次、阶层中也面临着持续困难。这也是《向上流动:求学与原生家庭的羁绊》书中提到的“语码转换”,也就是因为长期成长于社会底层、边缘文化的街区、乡村,因此话语体系不可避免是与所谓的主流社会、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事实上,要融入后者,就无法很好地兼顾与原有社群、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结。而频繁进行语码转换,通俗而言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对于很多寒门学子而言会带来身份认同、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困难。
所评图书:
书名:《向上流动:求学与原生家庭的羁绊》
作者:(美)珍妮弗·M.莫顿
译者:杨学思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