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共卫生与心理学教授、研究年龄观念如何影响了老龄化健康的权威学者贝卡·利雅所著的《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一书提供了突破性的观点,也就是在有效改善年龄观念,打破关于老年的消极刻板印象的情况下,可以让人各方面受益,甚至能改变基因的运作方式,延长长达7.5年的预期寿命。
全书开篇首先讨论了社会广泛存在的年龄偏见。虽然人们通常倾向于认定自己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地看待他人,但是无意识的社会观念,尤其是混杂其中的性别、民族、年龄偏见总是难以摒除的。
书中讲述了一个讽刺性的案例。沙因贝格曾在苹果公司工作21年,负责高级机密项目Marklar,也就是将苹果的处理器换成英特尔从而让MacBook大获成功。沙因贝格退休后,觉得自己无聊和烦躁,就去当地的苹果商店申请了一个兼职柜员的工作,尽管面试官表现出对他的简历很感兴趣,却最终没有录用他。
这反映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消极的年龄观念,也就是看不起老年人,甚至看不起稍稍高于所谓“年轻”年龄的人,比如31岁、36岁、41岁的想法、说法,是最容易被容忍的。社会舆论通常不会对年龄歧视者提出严厉批评,相较而言,如果公开表达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说法的人,代价就会非常大。
这种年龄歧视偏见,受害对象其实已经广泛扩散到年龄甚至不高的人,比如30多岁的人,而今在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很难获得续聘,更不要说获得新offer。书中指出,这与当代的商品广告中,过度渲染年龄刻板偏见有关——商家和广告商通常会凸显老迈、衰老的可怕,营造让人感到害怕的氛围,然后刺激消费者购买。但这种广告的影响却并不仅仅是促进商品销售,而且会让对于衰老、老化的渲染甚至污名化进一步广泛渗透。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书中用大量的实证依据反驳了年老必定严重衰老、认知和身体失调的说法。首先,大脑神经可塑性,也就是大脑保持灵活并长出新的神经连接的能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年轻大脑的特性,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整个老龄化过程中神经可塑性都在持续。也就是说,人们普遍持有的“随着我们变老,大脑会不可避免地会退化”的刻板印象是错误的。很多情况下,是社会文化以PUA的方式在告诫年老的人、年长的人大脑退化了。
书作者援引了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创始人罗伯特·巴特勒的观点指出,年轻时的年龄观念会塑造老年时的记忆表现——该项持续多年的追踪调查清楚地证实了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如果年轻时就相信自己年老时的记忆水平会严重退步的人,会自证这种观念;反之,在年轻时有积极年龄观的人,年老时的相对记忆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同龄人,与年轻时的差别也不大。。
其次,积极年龄观念有益于身体功能。这其实也是一个坚信观念,然后不断强化相关行为反应,最终自证信念的过程。也就是说,相信自己老年阶段的运动能力、身体反应水平,就会尽可能打开对自己的设限,这种积极的启动会带来更高频率的锻炼,最终证实自己的看法。而从实证数据来看,从一开始就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人,在接下来的10年里更有可能从身体伤害中恢复过来。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还谈到,年龄观念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会促进大脑以及身体其他部分创造会更为良性的反应。毫无疑问,年龄观念趋于积极,对于构建良好心态,建构更为健康良性的心理结构也是有益的。
那么,如果老年人,至少一部分老年人如果因为积极的年龄观念获得更久,获得了7.5年均值的延长寿命,是否意味着对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体系的更持续负担呢?书作者指出,我们不应将更为长寿、健康的老年人仅仅定义为负担,而要看到,他们、她们的健康水平改善,其实意味着卫生支出的减少,尤其是极大地减少了慢性病支出;更长寿的老年人也会成为消费的促进者,很多人会因此增加对于中年、青年子女的经济资助和家务操持等方面的帮助,因为更少疾病因而也切实减轻了子女照料的精力和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无论在美国、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老而健康的人们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比如将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如艺术、工艺经验,以及商业思维投入到具体创造之中。
所评图书:
书名:《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作者:(美)贝卡·利维
译者:喻伯雅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