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针》
作者:吴季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52.00元
写好书难。
写好的科普书更难。
写好的科幻书非常难。
一
科学揭示万物内在规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说明书。之所以说科普书难写,因为科普图书需要准确解读这本说明书。换句话说,科普书的底线是要具备科学性。不仅如此,对好的科普书还有个独特要求,就是有趣。满眼都是公式、数据和术语,那是教科书。科学性要求不讲外行话,趣味性要求用白话说行话。要能够深入浅出,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正因为有这些要求,成为好的科普作家挺难。一个好的科学家,未必能成为一位好的科普作者。
而对好的科幻书要求则更多。将科幻小说几个字拆开,可以看到三个要素:“科”,指科学性;“幻”,指想象力;“小说”,指文学性。其中,“科”是基础,将其与文学作品区分;“幻”是灵魂,将其与科普作品区分;“小说”则带来阅读美感,将其与学术作品区分。
好的科幻小说作者,应该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文学素质,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好的科幻小说不多。
我认为,吴季最近出版的新书《太空探针》,是一本优秀的科幻小说,而且挺难得。
二
通常会把科幻小说分成硬科幻和软科幻。科幻不是梦幻,无论软硬,科学性必不可少,否则就成了神话、寓言、魔幻和奇幻小说。
吴季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在很多太空项目中担任过总设计师和首席科学家,是位地地道道的老航天人。他来写太空题材,科学性自不待言。
读这本书,我觉得有两个“很少见”。
第一,由真正的权威专家写自己专业领域的科幻小说,在科幻史上很少见。这也是我说这本书挺难得的主要原因。
第二,写作方式比较独特,比较少见。这种写作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亦真亦幻。这也是我阅读此书最强烈的感觉。无论在高原上建设一个高达15千米的太空探针,还是接收到地外文明发来的信号,都是典型的科幻内容。可是,阅读时完全没有“幻”的感觉。
很多科幻小说,随便翻几页就知道在神游,甚至在信口开河。而吴季的科幻作品,无论翻到哪页,都会觉得是在看纪实文学,连地名和机构都是真实存在的。由于过于逼真,会觉得就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
我想,形成这种效果的原因之一,是作者所体现的缜密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有多学科的硬核知识和科学数据作为坚实支撑。同时,面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和处理思路,作者也都体现了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能够娴熟地运用科学语言,而且不生硬,不枯燥。科学语言是宇宙的通用语言,人类能看懂的科学表达,外星生命应该也懂。“先驱者号”空间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左上角刻着氢原子的内自旋跃迁图像,因为氢是宇宙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在吴季这本书里,天狼星c发来的信息是314,一般人都能联想到这是圆周率。嗯,看来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思路挺一致的。
此外,我看此书时还有个感受,很多内容并非凭空想象,而是都有科学背景,或者有可溯源的科学事件。
书中围绕“太空探针”展开,探针地点在稻城亚丁,亚丁机场海拔是4411米。这让我联想起那座叩问苍穹的拉索(LHAASO),那是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一个里程碑。拉索也在稻城,位于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
书中提到的金珠镇的射电望远镜,会让我想起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那是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嗯,在接受地外文明信号的江湖里,我们有兵器谱排名第一的最牛兵器。
看到那个来自天狼星c的神秘信号,我会想到人类与地外文明进行“搭讪”的SETI计划。这个计划中最出名的事件发生在1977年,恩曼博士发现一个持续了72秒的强烈脉冲信号,他在记录带上做了标记,并写了一个“Wow!”。这个“哇哦”信号至今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外星文明信号。
以上种种,能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该书确实非常之“硬”,也使我将《太空探针》视为“硬科幻”中的代表性作品。
三
再说说想象力。
让思绪自由飞翔,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幻作品翱翔的翅膀。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受限制的,想象力则包含整个世界。
优秀科幻作者的想象力,有时还能预言科学发展方向,比如凡尔纳的登月和克拉克的地球通讯卫星。
在《太空探针》的字里行间,能看到想象力在悠然飞翔。
在地球上建设一个直达平流层高达15公里的太空观察站,这个设想本身就颇具想象力。而这根直穿云霄的探针,还是寻找外星文明的利器。
在外星文明领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传说和野史。换句话说,这个领域到处是坑。但宇宙中存在外星生命,是国际科技界的主流观点。只是,这个观点是建立在科学演绎基础上的,并没有实证。
德雷克公式证明宇宙中出现智慧文明的概率大于0。如果宇宙是撒哈拉沙漠,地球只是其中的一粒恒河沙,而我们不可能是唯一特殊的沙,不可能是孤本。毕竟银河系就有几千亿个恒星和上万亿颗行星,其中可能存在着不少位于“宜居带”的“地球”。而仅在可观测宇宙中,还有数千亿个星系。
所以,著名的费米悖论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外星生命到底在哪儿呢?这话的意思,是说逻辑演绎表明一定存在外星生命,可为什么宇宙一片沉默。
本书把上述演绎具象化和故事化了。在通过太空探针寻找类地行星、接受神秘信号的过程中,有人物,有剧情,还有许多精彩细节,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力作为引擎。
有这么一句话,说想不开的人是因为天文学知识太少。吴季写的书,无论是科普还是科幻,都有个特点融汇其中,就是涉及的都是超大尺度的事情,都在仰望星空,凝视宇宙深处,展现出极为广阔的视野。
在浩瀚的宇宙里,地球就是个暗淡的蓝点,人就是一粒尘埃。
正如作者在另一本书里说过的,只要稍微离开地球,回望时就已无法分辨出任何国家的边界,在太空里我们都是地球人。
而我喜欢这样一句话:“每当生活给你压力的时候,你都可以仰望夜空,想象自己在群星之中。”
也许每个人都曾经是粒粒星辰,太空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
自古以来,人类努力探索“四方上下”的“宇”和“往古来今”的“宙”。我们在时间上探索138亿年前的宇宙,在空间上探索数百亿光年的太空。我们踏上了月球还计划登上火星。正如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那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是啊,人类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因为我们充满无限可能。
现在书很多,我看书也有选择困难症。一不留神选错一本书,看完并非受益匪浅,而是受益非常浅。我看吴季的书不会出现这种焦虑,因为看他的每本书,都有视野被逐渐打开的感觉。
四
最后说说文学性。
在常见的文学作品中,科学家和科学研究被脸谱化,就是几间实验室和一堆数据,生活则乏善可陈。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其实天地间最精彩的故事,大多是科学讲出来的。
蓝色是理性的标准色,通常也被视为科技色。其实,科学不全是冷色系,也有红黄橙棕。
数学是最枯燥的学科。可是,也有写数学公式的书,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其实,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应该能够读懂一行数字,并为之动容。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而真善美的本质是相同的。好的科幻书,文字应该有温度。
《太空探针》的语言风格看似平稳内敛,其实属于那种表面云淡风轻、水下暗潮汹涌的类型。把握这种风格需要底蕴。
书中人物形象设计也挺有个性和特点,具有张力。有些细节挺有趣。书中刘萍萍和米凯最后成为恋人,但通篇基本不着笔墨,只是在吃烤串时,米凯递了一串给萍萍。看到结尾中两人携手而来时,我不禁莞尔一笑。
在一本硬邦邦的科幻作品中,还有这种表情严肃但很温暖的细节,让我觉得吴季老师内心其实挺浪漫的。
回到前面提过的SETI计划。这个计划实施了近60年,投入了上千亿美元,却只得到72秒的“哇哦”。可这个计划现在还在坚持,这也能看出人类孤独成啥样了。
我比较欣赏全书的结尾。30年前,人类收到了来自天狼星c智慧生命的信息;30年后,姗姗来迟的人类回复只有一句话:“我们是兄弟。”
《大话西游》中在“我爱你”后,说“如果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后来成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但是对太空学家来说,一万年算不上浪漫。
1974年,人类向武仙座球状星团发射过信号。信号抵达那里要2.5万年,如果那里有地外文明,返回信号还要2.5万年。加起来是5万年。
在日常生活中,异地恋是情侣分手的常见原因。而在太空,一个信息就可以等5万年。这种遥远的对视,也许是人类最大的浪漫吧。
除了茶米油盐,我们有时也需要诗和那些很远很远的远方。
其实,这个日子可能不会那么远。
随着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站在太空旅行时代的入口处。我还记得,吴季的科普书《太空旅游》封面印着一行话,“在太空移民之前,首先应该是太空旅游,因为它更可行,甚至就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而《太空探针》里的故事,是从2035年2月10日开始的。嗯,在用光年作为度量单位的世界,这也是触手可及了。
让我们期待。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
(一审:焦翊 二审:王双双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