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岭南古医籍,绽伤寒研究岭南华光

邹荣 李赛美 | 2025-01-13
收藏

伤寒研究,向来是中医理论研究的热门领域,历代相关著作浩如烟海,也是各地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然而,在特色鲜明的岭南医学中,伤寒学术成就却鲜被提及。过去,人们常认为岭南气候炎热,只适用温病治法,不适合伤寒治法,实则大谬不然。

广东科技出版社推出的《岭南珍本古医籍校注与研究(第二辑)》,以“岭南伤寒”为主题,汇集了何梦瑶《伤寒论近言》、郭元峰《伤寒论》(与《脉如》合集)、麦乃求《伤寒法眼》、陈焕堂《仲景归真》、何德藻《拾慧集》等一系列岭南医家的伤寒著作。这些著作以往难得一见,此次系首次系统校注出版。加上《岭南珍本古医籍校注与研究(第一辑)》中黎天祐《伤寒论崇正编》,以及多个版本的陈伯坛《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基本完整呈现了古代岭南伤寒学研究的全貌。从中可见,岭南伤寒学术佳作频出,且富有创见。

通读整套丛书,岭南伤寒研究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值得学界关注:

后起勃发、成就斐然

受多种因素影响,清以前岭南伤寒研究近乎空白。随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清代何梦瑶著《伤寒论近言》,岭南始有伤寒研究专著。此后,郭元峰《伤寒论》、陈焕堂《仲景归真》、麦乃求《伤寒法眼》相继问世,岭南伤寒研究渐成规模。据统计,1949年前岭南阐扬仲景学说且有著作传世者42人,其中清代24人,民国18人,见载伤寒类著作48种,现存全本15种、残本5种、佚本28种。民国时期,岭南伤寒研究步入活跃期:借“西学东渐”之风,岭南医家运用中西汇通之法研究伤寒;医学教育兴起,推动伤寒理论广泛传播;一批医学杂志创办,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因丛书体例限制,该辑未收录民国岭南伤寒著作。但所收清代著作皆具较高水准。何梦瑶《伤寒论近言》作为岭南较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在伤寒与温病研究上均有建树,代表清初岭南伤寒及温病研究水平。陈焕堂《仲景归真》对伤寒各家学说辨证比较,倡导回归《伤寒论》,就伤寒学术在南方的应用展开专题讨论,为伤寒“本土化”贡献巨大。麦乃求《伤寒法眼》传承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条文体例与学术观点,是清代岭南伤寒辨证论治派代表著作,对岭南伤寒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南海名医郭元峰《伤寒论》集中体现其伤寒学术思想。《拾慧集》由晚清医家何德藻编撰,是以伤寒学术为核心的综合性中医文献,也是已知岭南最早全注《金匮要略》的注本,有助于研究岭南仲景学术的发展演变。

传承中原,独树一帜

明清伤寒研究形成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三派,各有研究主题与风格。岭南清代伤寒医家研究中,能看到三派主体思想的影子,但又独具特色。

何梦瑶《伤寒论近言》赞同“伤寒例”为王叔和所作,将“平脉法”“辨脉法”移至篇末,重编伤寒条文次序,与错简重订派观点部分相同;但反对该派“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说,肯定王叔和“伤寒例”的学术价值,认为诸家对其抨击过度。何梦瑶保留《伤寒论》全部内容,与维护旧论派一致;但重新编排条文次序,又与该派观点相悖。他按自身思路编排条文,体现临床应用《伤寒论》的方法,与辨证论治派注重发挥辨证论治规律相符,但方法与思路又有差异,可见其对《伤寒论》研究全面、系统且深入。《伤寒论近言》代表了清初岭南伤寒及温病研究水平,此后,岭南伤寒与温病专著不断涌现。

陈焕堂《仲景归真》践行仲景之术,弘扬仲景之道,破除流弊。书中阐述四“真”:一是《伤寒论》学术沿革,认为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并发展丰富;二是知识体系,仿照《医宗金鉴》,以歌诀体编撰“伤寒入门歌诀”等内容,便于读者学习记忆,此为全书重点;三是对伤寒学者学术观点,或辩驳或传扬,如驳斥陶节庵、张景岳,肯定王肯堂、吴谦、吴绶等。

寒温结合,地域融合

与中原地区先有伤寒,后衍生温病理论不同,伤寒与温病理论在岭南传播发展起步时间相近。这使岭南医家无先入为主之见,能在临床中比较二者、融合发展。

对于伤寒与温病之争,岭南医家结合地域特点理性探讨。当时,不少人认为伤寒方温燥,不适合岭南气候,甚至提出岭南无伤寒、夏月无伤寒。陈焕堂在《仲景归真》中专题讨论,明确岭南有伤寒、夏月有伤寒,强调不懂伤寒难以精治外感。应用中,岭南医家注重变通,如郭元峰认为麻黄汤等在岭南使用需谨慎。总体而言,他们强调两种学术融合发展。何梦瑶《伤寒论近言》在注解伤寒时,用大量篇幅阐述对时病、温病的认识,构建岭南温病学理论框架,在历代《伤寒论》注本中极为罕见,体现其对外感时病、热病的重视。何德藻《拾慧集》正集介绍伤寒金匮理论,续集补充温病学内容,体现寒温合璧特色。

总体而言,岭南伤寒学术著作一方面将中原学术思想系统引入岭南,另一方面结合地域特点,面向临床融汇寒温,开创独具特色的岭南伤寒学术。这些著作学术思想与经验丰富,此前深藏未显,如今经系统整理问世,意义重大。期望学界予以重视,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其价值,为岭南伤寒研究乃至整个伤寒学术增添新的光彩。

图片19.png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定价:5册总定价330元,可单册购买

作者信息:

丛书主编:郑洪,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学术史和中医医史文献研究。为《<拾慧集>全本校注与研究》校注者。

黄子天,中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岭南中医学术源流研究、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为《<伤寒论近言>全本校注与研究》校注者。

余洁英,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经典教学团队讲师,长期致力于岭南伤寒学术流派及伤寒医家学术思想研究。为《<伤寒论><脉如>全本校注与研究》《<仲景归真>全本校注与研究》校注者。

狄碧云,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岭南伤寒流派及浙派中医研究等。为《<伤寒法眼>全本校注与研究》校注者。

宁为民,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仲景归真>全本校注与研究》校注者。

徐晓聪,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医史文献。

(供稿:许立昕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