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中信出版社、新质创新引擎研究院主办的“读懂世界,走向全球:暨《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信出版社新经济事业部副总经理黄静,《大出海》作者林雪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中关村女性成长委员会秘书长姜艳艳,宁波财经学院会计学院院长禹久泓,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慕慧娟,中信出版社新经济事业部副总经理黄静等嘉宾出席,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慕慧娟主持活动。
林雪萍是20多年专注研究全球产业创新与供应链的资深专家,致力于用全球视角看待中国产业的全局变化。在书中,他探访了100多家国内外工厂,听取了200多名海外亲历者的倾诉与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中国制造出海的全景图。
黄静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经历重大调整,出海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大出海》一书不仅填补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空白,更为出海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实践指南。中国制造正从世界工厂向中国创造转型,而书中提出的“三个空间”“两种能力”等核心理论,为企业提供了具体而清晰的行动方向。
丁明磊
丁明磊强调,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点,大国博弈凸显,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以更好的思维、方法、态度来突破过去工业化时代的零和思维或者冷战思维,积极参与和引领新一轮全球化。
林雪萍
林雪萍在分享中指出,中国企业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但过程充满挑战,如关税壁垒、供应链脱节和文化差异等等问题。同时,林雪萍特别提到了出海企业中员工的重要性,并把外派的员工比作“大水手”,强调他们为企业全球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最后强调出海不仅是企业行为,更需国家级能力系统性支撑。
圆桌对谈
在圆桌对谈环节,嘉宾们围绕“中国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深入讨论。林雪萍表示,尽管企业出海充满困难和风险,如供应链不完善和文化差异,但若能克服初期挑战,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就能占据有利位置,提升认知维度,建立更好的认知,相信很多企业反而会捕捉到新机会。丁明磊以“时势造英雄”引出“时、势、运”对个体及国家发展的关键影响,强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国家崛起的最大优势,而改革关系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还引用“画我者生,括我者近,似我者亡”警示一味模仿的危险,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宁波财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禹久泓博士分享了宁波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强调了财务管理、本地化能力以及产业链条构建的重要性。英诺天使基金执行董事姜艳艳则从投资角度出发,探讨了早期科创项目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与挑战,她指出,技术领先性、团队实力以及本地化能力是投资的关键要素。
(初审:焦翊,复审:王双双,终审:张维特)